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最新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新型研发机构破解经济科技“两张皮”

热度266票  浏览22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0月09日 10:38

按语:首批省级研发机构中山无一家上榜,第二批入围六家,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这说明中山还比较缺乏高端的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长梁士伦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与深圳、广州相比,中山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高校资源、人才禀赋上均显不足。

年初,在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下简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的力邀之下,杨少明博士携“螺旋碳纤维”纳米技术落户中山,并注册成立广东双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在此之前,该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螺旋碳纤维素有“软黄金”之称,最贵时售价可达600/g,其广泛应用于保健品、仿生传感器等领域。

包括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其注重市场导向、兼具企业和研究机构双重属性的特殊机制,已然跳出传统研发机构的范畴,正日渐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竞相发力的新方向。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在中山加快创新驱动的背景下,一场致力于打破经济科技“两张皮”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热潮,正在加速掀起。

一、打破传统,市场导向颠覆传统生产链

新型研发机构在中山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地位,或许可以从一个强强联合进军3D打印产业的案例中感受到。

3D
打印技术的诞生已经有30多年,但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和价格昂贵,在工业领域并未实现广泛应用。直到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逐步得到控制,3D打印行业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近期,中山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两度赴西安交通大学商谈合作事宜,“对方非常看好我们的合作前景,不是我们的3D打印行业基础有多好,主要是我们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比如灯饰产业,整个灯饰产业带年产值超过千亿,原来由于打印精度不够,并不能广泛使用。而现在,只要能想象得出来,便可以用3D技术打印出来,特别是在模具师傅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3D打印技术更受灯饰企业的欢迎。”该负责人表示。

在行业普遍看好的情况下,汉唐量子公司、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者一拍即合,共同组建汉唐快速制造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在其中,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当创新引擎的角色,主要提供最前沿的3D技术支撑;汉唐量子公司提供项目运作框架,将原有的金属3D打印业务向前后方产业链延伸;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则提供技术的基础支撑,并通过研究院的桥梁功能将两者嫁接。

三者强强联合所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通了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之间的桥梁,打破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现状,使得整条产业链得以重构。这种注重市场导向、兼具企业和研究机构双重属性的特殊机构,已然跳出传统研发机构的范畴,正日渐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竞相发力的新方向。

专家看来,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创新能力。

二、热情高涨:50家企业争建新型研发平台

今年5月,省科技厅公示了39家新型研发机构名单。这是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以来,省内产生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遗憾的是,在首批39家机构中,中山并无一家上榜。

但在近日省科技厅公布的全省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公示名单中,中山共有6家上榜,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跃升至省内第六位。另外,近期在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主持的新一轮新型研发机构申报过程中,也有50家来自镇区的企业填写了申报意向,其中申报数量最多的是火炬开发区,共有11家,南头镇以8家紧随其后。

从无一家企业上榜,到企业积极性高涨。这一变化既与近期新型研发机构被列为中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四大抓手之一有关,也与企业自身的认识密不可分。

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普遍遭遇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出口订单大幅下滑,且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利润率逐步走低。经济步入新常态之下,原来依靠低成本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集约型、质量型经济发展形态,开始成为各大区域经济体的转型方向。

在专家看来,“新型研发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专注产业价值链的两端,也就是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中间的生产制造委托外包。借力于此,区域经济体的活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灵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上述思路下“破茧而出”。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以偏高岭土基混凝土添加剂技术为基础,开发出多功能矿物添加剂,这对于发展新型可持续混凝土和开发新型3D打印建筑材料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在院长水中和教授的发起下,灵湾公司成立。这种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抗盐水腐蚀性,可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建设,具有可观的市场前景。

“除了自己来孵化,我们还会把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团队引进来,进行产业化。”最让武汉理工大学研究院综合部主任王武峰兴奋的,莫过于成功引进了“螺旋碳纤维”纳米技术团队。该项技术既可应用于隐形飞机涂料,又在保健品、仿生传感器等民用领域供不应求。但目前在国内,该技术尚属空白。

三、中山规划:明年底新型研发机构将达20

“首批省级研发机构中山无一家上榜,第二批入围六家,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这说明中山还比较缺乏高端的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与深圳、广州相比,中山无论在研发投入,还是高校资源、人才禀赋上均显不足。

在投入方面,2015年中山共安排新型研发机构专项资金2320万元,整体仍然呈现“僧多粥少”的尴尬。目前已经进入省级名单的新型研发机构有6家,再加上已经申报的50家,如果每个都要覆盖到的话,平均每家50万元,作用有限。对比周边城市,中山的投入力度就显得更为薄弱。如东莞市明确从20亿元“科技东莞”资金中安排足额经费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单个机构投入强度约1.5亿元。

除了资金支持的不足,另一大阻碍因素则来自注册机制。“我们鼓励企业在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时候直接注册成‘某某研究院有限公司’,即企业法人的形式,这样便于开始市场化经营,也可为以后融资上市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在中山还行不通。”工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目前在中山,如果企业想在新型研发机构名字中加上“研究院”,只能在民政局注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果注册成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不能以盈利为经营目的,赚的钱也不能进行分红,员工也无法持股,这样就不利于调动经营团队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说。

针对上述困境,在不久前召开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现场会中,中山提出到2016年底,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由去年的8家增加到20家左右的目标。与此同时,资金投入保障也将成为中山下阶段强化的一个方向。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在现场会上表示,中山将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有效做法,对产值两亿元以下的企业采取科技“创新券”补助的方式,对产值两亿元以上的企业采取研发费财政补助的方式;同时还将从今年争取来的省高企培育基金中,拿出1.6亿元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池,撬动科技贷款授信16亿元,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R&D)增长后劲。

在未来的版图中,新型研发机构还涵盖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北斗应用、新能源运用等九大领域,如何避免重复建设、搭建更合理的错位发展平台,有待未来的政策引导。

四、借工程院技术输出,加速进军新领域

对于中艺重工而言,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介入,让公司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在转型之前,位于横栏镇的中艺重工还是一家以生产电线杆为主的传统制造企业。2009年,为突破技术和行业瓶颈,公司主动找到武汉理工大学港口机械专业教授胡吉全,请他为公司发展“把脉”。通过对国内外同种工作条件的装卸起重机的全面分析和比较,胡吉全建议,以新一代全自动吊具集装箱门座起重机为契机,转向港机制造。作为中山首批入选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武汉理工研究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方式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研究院综合部主任王武峰表示:“一开始,中艺重工还抱着尝试的想法去运作。结果在第一台样机问世之前,就接到六台订单,总值超过一亿元,这也‘砸’出了公司的信心。”随后,在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该公司开发出了华南地区第一台100吨全幅、全旋转单臂架固定式起重机,并广泛用于后来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艺重工的港机销售额超过5亿元,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典范。

以技术创新推动科研合作平台构建,在三和管桩这家现代化制造企业身上也得以体现。“在PHC管桩生产领域,我们研发的节能养护技术,降低了混凝土管桩养护能耗50%以上。”研究院综合部主任王武峰颇为自豪地说,该技术还获得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合作伊始,项目团队对PHC管桩混凝土材料体系进行重新设计。随后在节能养护技术的撬动下,三和管桩研发出了高强度抗腐蚀耐久预应力技术并投入管桩生产,新产品可适用于北方冻融、内陆碱性侵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环境。技术的革新让三和管桩实现了降本增效,其产销规模和市场份额在目前国内管桩行业中名列前茅。

五、发展规划

2015
年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6家(中山市华南理工大学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风电技术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山市国林沉香科学研究所、棕榈生态园林研究院);

2016
年实现全市各专业镇基本全覆盖;

2017
年建成新型研发机构30家;

2020
年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0家。

重点领域:中山智能制造、3D打印、大数据、北斗服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五金灯饰、白色家电、健康医疗等传统优势产业。

六、发力新型研发机构,需深挖镇区“富矿”

9
11日下午,当记者在工业设计研究院走访时,偶遇横栏镇的主要领导前来洽谈新型研发机构申报事宜。而在最新一批的申报名单中,来自镇区的已达50家,这也折射出中山专业镇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渴望。

作为曾经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中山在30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专业镇经济格局,也形成了装备制造、灯饰光源、五金家电、健康医药等产业集群,2014年专业镇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2%,贡献税收达65%。这些分布在一个或者几个镇区的产业集群,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基于产业链集聚而成,产业配套齐全。然而,它们普遍存在着创新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力不足的现状,一如灯都古镇LED新光源领域的失语,北部家电产业带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式微。

科技创新力的不足,一方面在于专业镇经济以中小微企业居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山本地缺乏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与产业距离太过遥远。鉴于此,中山在布局新型研发机构的过程中,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真正让新型研发机构下沉到镇区。依托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引进行业最为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团队,搭建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

在采访中,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截至目前,在中山还没有任何一个镇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培育资金。在市级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镇级政府若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效果或将更加明显。

TAG: 机构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