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媒体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四条轨道覆盖中山八成镇区 专家认为轨道将带来的“看不见”效应

热度360票  浏览42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月11日 22:44

 

核心提示:近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修订)》已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依据规划,经过我市的城际轨道交通有广珠、广佛江中珠、中莞城际以及西部沿海铁路,其中广珠城际轨道交通预计2010年建成通车,其他三条轨道交通项目分别于“十二五”期间动工。初步估算,“十二五”期末我市将拥有轨道交通线约140公里,覆盖全市80%以上镇区。城际轨道交通将对城市发展、交通方式、土地利用、产业引导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城效应”将给中山带来机遇和挑战。

 

轨道:1+1等于2?

1+1,不是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增加一条道路,产生的效应要以乘数算。《规划》中经我市的四条轨道,三条为城际客运轨道,一条为交通运输铁路。 这对经济产生的效应要大于原来的好几倍。专家分析,轨道建设对中山有四大作用。

首先,这将中山从珠三角腹地跃升到重要交通节点的高位上。这三轻一重的轨道,东西、南北走向各两条。中山成为广州-澳门、珠江东西两岸以及广东、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交通走廊的重要节点。其次,轨道经80%以上镇区,这使中山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得以更快推进。现我市中山站周边已拟综合开发商业、住宅,形成以设计、咨询、金融、商业、会议展览、酒店等行业为主的商务新城。

第三个作用就是形成经济发展增长极。如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沿线,"轨道经济"初显端倪。南头镇提出了中山市家电世贸中心发展规划;小榄镇着力打造的中山市北部区域服务中心,构建现代化的商贸综合发展区;古镇致力打造古镇特色产业交易交流平台,以此带动产业的升级。

除此之外,轻道交通的建设还能引起人流的集聚,必然对中山的商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区位条件好、具有特色的商业网点将会吸引大量的客流,甚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新的商业中心,而一些条件较差的区位相应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山的商业发展尽量提升中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利用好区位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商业,以辐射珠三角整个区域。

轨道:改变市民生活

目前中山境内惟一轨道,广珠轻轨还未建成,可许多市民已对其寄予了重望。省《规划》正式批准以后,即中山由一条轨道增加到四条,这消息足以让大伙兴奋。记者采访的几位市民,都计划着利用轨道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回家团聚:轨道连接父母心

曾小姐的父母家在番禺,老公陈先生家在珠海。平日在中山工作两人,都希望双休日能回父母家团聚。可一个双休日跑两个城市,也真不容易。所以现在两人只能轮流,每周去一边父母家。"我家在番禺大石,若轻轨经过附近的话,我就可以每个周六去。然后周日去珠海,两边都不误。"对于曾小姐来说,轻轨连接的是两边父母的心。只要轻轨的路费比开小车的成本低,她就肯定坐。

文化休闲:轻松出游泡温泉

曾走过珠三角几个城市的查先生,现在选择了在中山落脚,但也留恋其它城市的好。他说,若轻轨开通就可以随时去回味了。"渡假的话,我想去江门,因为那里的碉楼多,可以怀旧。晚上下班,或者周末嘛,就去深圳或者广州,因为我喜欢读书,那里有大的书城。冬天了,还可以去从化、江门、珠海等地泡温泉,应该都很快的吧。"

 

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轨道:带来"看不见"的效应

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轨道除了提升交通区位优势、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外,还将为我市现代服务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服务业"以人为本"。道路不仅缩短了交通的时间,也增加了人才的流动。这对经济环境来说,是看不见的效应。

记者:轨道客流将如何推动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梁士伦:中山各镇区的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具有优势,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珠三角有望成为一个"卫星城",在"卫星城"里,中山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距离将大大缩短,各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

中山交通条件的改善,加上特有的人文条件等因素的吸引,间接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增强中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高端人才的加盟,支持对中山产业升级、服务发展都极为有利。

记者:借助轨道交通的便利,中山现代服务业如何酝酿跨越式提升?

梁士伦:在轨道交通规划中,中山的地理位置相当于一个重要的节点,发挥好节点的作用,就把握住未来的发展优势。

目前,服务业已经纳入我市重大支柱产业发展计划,配合市政府出台《关于印发中山市市镇(区)共建服务业集聚区工作方案通知》等政策,目前已经确定几个服务业的试点镇区,西区的综合服务业试验区、东区的中心商务区、南头的家电服务区等等。预计今年内市委市政府还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

 

记者手记:轨道,冲过人才流动的软壁垒

专家梁士伦的话,直指中山经济发展软肋。中小城市难以吸引大量高端人才,这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许多高端人才为了保持信息沟通、技术领先、发展前景而不愿意离开大城市。也有的人才想到中小城市寻找新的空间,但被房子、福利、甚至家人等等"软壁垒"牵制。人才智力,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当这项生产要素没办法实现自由流动的时候,生产力必然受到约束。

珠三角城市轨道,打造的是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它对人才的流动促进可以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微观的短期流动。如一个管理人员,可以上午在深圳总厂,下午到中山分厂,晚上回到广州家中。轨道对这种短暂的人才流动效应立竿见影,它省去了众多的时间与成本。

但我们期待的是更多宏观的流动,即智力的集聚、碰撞、创新。如东京的都市圈,其产业集群不单是大量生产者的集中,还集中了大学、科研机构、行业支持机构。这些机构的合作关系及跨行业链中的协同效应都促进了创新活动包括研发、设计、创业、管理创新。这些创新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快速地在产业集群内传播,加快新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在这种都市圈形成过程中,人才也将会由初的向大城市聚集、到慢慢向周边卫星城扩散,到最后的稳定。整个都市圈内的人才达到了一种较为平均又稳定的局面。而达到最后这种理想局面的世界几大都市圈,都无一例外使用了"轨道",这个冲破人才流动软壁垒的最佳利器。

 

四条轨道情况南北走向

广珠城际轨道,起点新广州火车站,经佛山、顺德、中山到珠海拱北。计划2010年建成通车。

广佛江中珠城际轨道,北起新广州火车站,经佛山、江门、中山、珠海。计划2011年动工。东西走向

中莞城际,中山-南沙-虎门,珠江东西两岸联系的重要通道。计划2012年动工建设。

西部沿海铁路,起点深圳、下穿珠江口,经中山、江门,西至终点茂名。计划2011年开工。

 

TAG: 经济研究院 梁士伦 中山 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