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最新动态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2022)成果发布会在南沙举行

热度117票  浏览7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22年7月27日 15:03
7月26日,由广州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推进南沙数字经济金融创新研讨会在广州南沙成功召开。会议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蓝皮书主编田丰研究员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研究员、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王利民研究员在致辞中说,2019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与融合发展,加快将粤港澳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党和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大专家学者的时代使命和重大命题。2020年首部《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应运而生,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三家研创单位强强联合,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全局性、系统性研究。当前百年变局持续演化、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更需直面机遇与挑战。本次发布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是《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系列的第三部,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期的重要参考资料。蓝皮书的出版通过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大湾区战略优势与基础条件并厘定了其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提升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孙延明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加快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广州大学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学校在大力推进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广州发展研究院为广州市“首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高校百强智库”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与南沙区政府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研究院为获批省级智库基地建设,是国内在智库在地化服务地方的新模式。此次召开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成果发布会暨推进南沙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既是对这种在地化运作智库建设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利用这次会议接受地方领导、参会专家的全面检验。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能够在会议中畅所欲言,能够借此机会在南沙多走走、多看看,将关于广州大学、南沙区、大湾区、蓝皮书的宝贵建言留下来,帮忙研究院和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做得越来越好。


蓝皮书成果发布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黄剑辉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认为,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大湾区人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的困难,整体经济走出疫情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站上12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均保持良好水平,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加快,支出则在2020年为应对疫情超额支出的基础上明显回落,内需增长动力逐渐恢复,外贸形势整体实现两位数增长。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占整个大湾区总额的比重小幅上升,资本市场融资稳步攀升,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再次提高。展望2022年,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大湾区经济的影响仍不能忽视,全球创纪录的高通胀将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向大湾区传导,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制约消费需求,并对大湾区企业构成盈利冲击。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疫情联防联控,在大湾区框架下促进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湾区绿色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石光在代表《“三城联合”趋势下的穗莞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做成果汇报时指出,从“广深双城”联动走向穗莞深“三城联合”,是从两个相对分离的区域“跳越式”合作走向三个紧密相连的城市联合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背景以及穗莞深“三城联合”趋势下思考穗莞融合发展战略,探讨广州与深圳的联动对穗莞融合发展的影响,这对于穗莞两市高质量发展以及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穗莞融合发展构想,在两市接壤区域规划东江协同科创合作试验带与湾区黄金海岸合作试验带,研究两市融合发展路径,能够推进穗莞两市融合发展先行探索。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研究总监曾恒皋在代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组汇报时指出,保险业是经济的助推器、社会的稳定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是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实际举措,也是切实加强跨境保费外汇管理、促进港澳同胞更好融入湾区发展的需要。课题组提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设计构想,在线上,以移动端应用程序的形式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数字服务平台;在线下,参照国内保税区的设计思路设立实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并提出,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中心最佳设置区域为广州南沙,主要理由有四,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南沙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国家赋予广州南沙的功能定位是面向全球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设置在南沙可以更好地兼顾香港、澳门以及全球市场;三是近年来广州南沙的金融业发展迅猛,在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四是南沙在广东省三个自贸片区中属于后发展区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用的抓手不多,对重大战略平台资源的注入需求更加急迫。为了更好地保障投保人的权益,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跨境保险服务建议采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封闭式资金管道运作的方式稳妥推进,并同时要加快建立起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审核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高级讲师张猛在代表《深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组汇报时指出,2020年,中央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国家的增长重心、区位机遇、主导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重要方面会持续进行较大调整,这将为中国整体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动力。深圳应深入解析双循环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重大变化,利用自身市场机制完善、资本相对充裕、高新技术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新的区位经济、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人才机制与社会活力三个方向入手,主动做出相应调整,积极开展产业升级,补齐内循环不足的短板,深化社会内部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好贸易与投资两个工具加快融入双循环,更好地发挥先行示范区的作用,借助中国新发展格局升级带动深圳全面发展。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在汇报《关于横琴、前海双合作区海事争议适用港澳法律的现存问题和对策建议》研究成果时提出,在海事争议中如何正确适用港澳法律与仲裁规则,对横琴、前海双合作区建设多元海事解纷平台与机制具有探索作用,有助于构建开放创新型的湾区产业体系。当前横琴、前海双合作区出台了一系列涉港澳争议适用港澳法律的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域外海事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未够系统化、湾区内海事诉讼仲裁协同合作水平待提升、海事解纷专业人才储备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等现存问题仍然突出。建议通过完善横琴、前海双合作区适用港澳法的海事争议解决机制,建立系统的港澳法律查明与适用体系,促进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融合,构建港澳海事司法联动机制,形成专业化的海事争议解决队伍,并进行合理的涉港澳海事诉调分流,以达到深入整合法制资源,促进海事争议公正高效处理,助力海事争议解决机制融合发展,营造大湾区法治化经商环境的目的。


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赵安然在代表课题组汇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创新实践研究》成果时提出,进入数字时代,基于数据、面向数据和经由数据的数字治理正在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最强劲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市场和经济活跃程度高,对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对数字治理形成倒逼作用。湾区各城市围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创新探索百花齐放,并产生一批全国领先的、具有典型性且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形成数字治理的湾区特色和湾区经验。湾区数字治理探索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效,一是数字政府:从技术创新到理念革新转变;二是数字社会:数字孪生平台填补监管空白;三是数字经济:大数据让产业规划布局更精准。不过当前也还存在数字生态仍然缺位、区域合作有待加强、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与不足,建议构建强协同性的跨部门跨层级数字生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时代治理网络;制定具有湾区特色的长效保障机制。


就推进南沙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进行研讨


研讨会由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会长涂成林研究员主持。杨建城、易行健、黄剑辉、顾涧清、温洋、薛小龙、刘志、赵晓斌、梁士伦、黄琦、廖东、袁超、陈婉清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建城在发言中指出,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南沙打造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新高地,需要做的事很多,重在抓好打造平台、紧盯两头(即头部机构与初创企业)、聚焦人才、优化生态四个方面。他提出,南沙应从关注单体企业转向构建平台,加强产业园区、孵化器等规划建设,并推动单一平台向全域交互式开放平台拓展,力求众星绕月、簇群共生,形成集聚效应。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头部机构、企业进入,进而带动大量同类腰部、底部企业跟进;同时,结合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大力扶持初创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而美的科技、金融企业,从中培育成长一批独角兽企业,进而发展成为本土的数字、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在人才方面,要创新性地推出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政策体系,并以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为主线,全面推出实施面向港澳、覆盖大湾区人才的特殊支持措施,使之进得来、留得住、创得业、成得才,成为国内外人才荟萃、活力很强的一方沃土。同时,要从平台建设、消化转化、生产制造、服务配套、消费者终端等全链条、全域化着眼,优化整个行业的发展生态,政府资源重在强基础、定规则、建机制、严监管,引导社会资本补齐做强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及弱项,聚合社会力量养育利于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的良好生态。此外,还要研究化解两个结点。一是“融”,就是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等新兴产业,应依托較长时期发展积累下来的传统经贸、金融服务业这个基础,促使其升级换代,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共促共长,融合发展,不能割裂。二是“通”,即互联互通,要在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易行健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南沙需要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这其中核心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更高的眼光和视野格局来适度超前布局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打造建设数据服务和算力服务产业;二是利用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机会集聚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布局数字科技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三是在发展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应用,将南沙的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四是创新数字要素定价机制,在数字要素市场规则方面取得探索性进展;五是利用数字政府建设机会整合共享基础上的政府业务协同、组织运作、制度规则等政府管理与服务范式创新。同时他提出,南沙要实现金融创新发展,较好的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向:第一,从支持企业发展角度而言南沙金融创新发展需要能够支持创新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绿色发展,从这个角度而言需要大力推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科技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期货交易、风险管理等特色金融。第二,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而言,南沙金融创新发展需要满足居民家庭财富管理各项金融服务需求,因此需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落户南沙,支持南沙在跨境商业医疗保险、跨境养老保险等方面先行先试。第三,从国家战略出发,南沙金融创新发展需要着眼于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广州期货交易所高标准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国家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金融监管体系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和移动支付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尝试。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顾涧清在发言中提出,南沙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的几何中心,构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顶级会展新平台具有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建议南沙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顶级会展新平台,并在南沙及周边区域谋划建设高端会展成果转化基地的生态型“读懂世界”博览城,依托大企业筹建各种专题场馆,从长计议为广州申办未来的世界博览会做好积极准备,将整个申办过程做成面向世界开展全面经贸合作的过程。同时,设立全球国际城市创新经典案例馆及园区,联合世界大都市协会等国际组织设立全球市长论坛永久会址;以“中国新湾区、世界新标杆”定位整合盘活南沙和番禺的游艇场馆资源,并转型为广东海上丝路特展城;筹建中国岭南文化博览馆和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永久会址,并联合筹办人类命运共同体学院和研究院。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原参事温洋提出,推动南沙数字经济与金融产业创新发展,要着重加强资金投入的保障。建议推动南沙更多的中小企业到港澳交易所上市,通过创业板,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时,可借鉴安徽合肥市的风投经验,在财政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以国资委的实力为后盾,建设风投基金,实现招商引资和培育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争取中央、广东省和广州市国资委的支持(例如保利、华润等有实力的国企),以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为坚强后盾,募集资金,设立南沙粤港澳大湾区创投基金,以帮助南沙的科创型企业发展。另外,要充分发挥金融、证券市场对高技术企业的识别与推动作用,让香港、上海和深圳的证券公司在南沙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的省外和国外的高校及科研单位在南沙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器和加速器。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小龙教授认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最近,我们基于大数据思维,从企业、行业、地域三个维度全景式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东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态势,测算结果显示,南沙区数字经济综合创新能力整体表现不俗,位列广州市第4位(黄埔、天河、番禺位列前三),在全省179个区县中位列第15位;市场价值创新能力表现抢眼,位列广州市第3位,全省第9位,表明南沙区数字经济创新的产业领域被市场接受度较高。南沙区数字经济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材制造装备制造、计算机零部件制造和集成电路制造等领域。数字经济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数据要素驱动业有较大发展空间;数字经济产业空间集聚趋势弱,产业创新技术领域趋同,突出优势龙头产业和龙头企业有待培育。促进南沙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数字经济不同产业之间的平衡,提高“创新落后”产业,如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的创新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健康发展。二是,科学甄别优势资源和优势领域,坚持系统观念,实施数字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做好数字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引导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灯塔型和标杆型企业。


北京大学—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研究员提出,南沙未来在数字经济和金融创新上要有所作为,必须要能把数字和金融领域的人才吸引过来。所以,如何打造优质生活圈,是南沙城区建设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他提出,要关注南沙优质生活圈发展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建设用地指标的约束,双碳目标的压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人才住房以及低收入住房的提供。因为建设用地指标的约束,城区建设必须采取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型式,避免“公园里建高楼”的做法,尽量少建门禁社区,多采用街区型的住宅建设,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包括儿童游乐场)。这些建议都是基于多年造城运动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个破解方法在于轨道导向的高密度土地利用开发(TOD)。另外,要打造一个真正的步行环境。良好的步行环境给城市带来活力的例子,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但这点对南沙尤其重要,因为步行不仅低碳,而且有助于创新。同时,作为优质生活圈的南沙必须是包容的。人才居住问题应该由政府与市场共同解决,依赖高密度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可以基于市场提供适合年轻人才居住的租赁公寓(建议大家去看看广州番禺南浦里社区)。然而,一个有活力的南沙,还要保证低收入住房的供给。这需要在八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统筹考虑,通过微改造充分利用现有城中村的住房供给能力,避免大拆大建导致低收入住房边缘化。最后一点就是低碳社区的建设。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城市社区。目前国内国外已在建筑布局、交通、市政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行的经验,但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比如北京大学师生自建的宿舍雨水花园。因此,建议南沙未雨绸缪,建立一个有领导支持的运作体系,把各种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实施各种可行的减碳行动,实现低碳的优质生活圈,吸引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和金融创新。


北师大-浸会大学联合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晓斌教授认为,数字经济强调数据核心、链接手段、和技术动力。自从疫情以来,数字经济也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疫情冲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世界各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拥有14 亿的人口总量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量, 活跃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创造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 是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泛、场景最多样、数据最丰富的国家, 网络电商、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大湾区自然要承担起中国的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进一步发展的龙头作用。


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教授提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数字经济发展有赖于金融的支撑。南沙作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核心节点,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强化金融创新,对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注入新活力,引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南沙充分发挥国家赋予南沙的改革创新政策优势,依托地处省会、毗邻深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区位,推动港澳投资者依法设立持牌金融机构,引进更多的国际创投资本,带动更多风投机构、私募投资机构在南沙集聚,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数字金融、股权投资等新兴金融业态,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南沙(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广州期货交易所、南沙国际金融岛、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孵化培育一批数字经济“独角兽”、创新标杆企业,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南沙样本”。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金融赋能,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用于产业数字化转型特征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深化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金融+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数字化赋能、以金融为纽带,依托南沙位于“黄金内湾C位”的关键位置和战略地位,聚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有序推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黄金内湾”在制度联通、产业协同、要素流动等方面的便利,将南沙的数字、信息、金融等要素和科技研发优势与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优势紧密联动,打通“黄金内湾”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通道,率先实现“黄金内湾”基础研究、数字智造、资本金融的强强联合,加速突破“核芯”关键技术,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牵引带动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


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琦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聚焦经济、民生两大核心问题,探索以“民生飞地”“金融离岛”“数字特区”的创新模式试点建设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的战略构想。他认为,中国己进入新时代,总结过去25年“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应有新的思路和对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根本任务是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实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向心力,促进心相通。青年是港澳的未来,如何吸引港澳青年一代融入大湾区安居乐业,增强青年一代对祖国的认同感,应成为“一国两制”未来政策设计的重要考量。建设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在经济上依托香港金融行业优势,结合珠三角数字科技产业特点,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在民生上聚焦香港居民“安居乐业”,开展一揽子的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政策软联通设计,推动香港与珠三角的社会融合,提升香港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逐步化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所面临的阻力问题,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和新发展。


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副会长、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会会长廖东认为,南沙在数字经济方面有了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的应用方面成了一个突出的亮点。南沙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这“三化”中,要着力抓好数字产业化。要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将数字经济融入南沙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目前,南沙拥有了人工智能类企业300多家,企业数量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引进了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产业重要关键链条已基本成型,建议南沙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以此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他认为,南沙金融创新的着力点,一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围绕着如何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等方面去进行创新,去发力。例如,运用期货市场的一般规律,通过锁定原材料成本的价格,通过交易的套期保值,企业就能有效的规避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如何更好地运用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就很值得去探索去创新。国家出台了《期货和衍生品法》,将于今年8月1日施行,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期货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南沙是先行先试的开放平台,应在期货市场这方面积极地探索创新,使期货市场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金融工具。


珠海市横琴创新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袁超提出,近几年,南沙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建议南沙下一步加快建设粤港澳数据服务试验区,着重在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数据跨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数据跨境应用场景融合、数据服务产业跨境协同发展四个方面提供经验示范。


广州市南沙区统计局局长陈婉清提出,数据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正呈现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渗透、变革速度指数化等新特征。发力数字经济,是近年来南沙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在数字经济政策支持方面,“1+1+10+N”产业政策中的“N”包括《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今年发布南沙独角兽“黄金牧场”九条,将投入20亿元,精准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在产业集聚方面,南沙现已集聚超过300家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出小马智行、暗物智能等独角兽企业,云从科技成为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小马智行在南沙持续进行自动驾驶测试、今年5月正式运营自动驾驶出租车,“暗物智能”入选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和“高精尖”企业榜单。全球溯源中心打造数字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已获批国标委第七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已有超过1688万人次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溯源查询。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