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热点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粤港澳大湾区,谁是未来的核心枢纽?

热度246票  浏览14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7年3月21日 16:07

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近年来,“湾区”概念逐渐在中国特别是珠三角流行起来,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还是头一回。

 

“湾区”概念的“拔高”,让珠三角一些房产从业者闻风而动,纷纷借着“湾区”概念推介楼盘。不过,它们很多都有点偏,位于各市的远郊,有的还在互联网卫星地图上根本找不到。

 

显然,湾区概念并不是“中国式”的房地产概念。它是一个产业经济的概念,也是一个人口的概念。

 

从地理上讲,“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它们都属于广东省;此外,还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些城市共同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市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珠三角经济的不断发展,“湾区”的概念,由来已久。

 

“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包括内地9个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覆盖全国约1/5的国土面积、1/3的人口和1/3以上的经济总量,即是放在全球范围内,该区域的经济总量也是首屈一指的。

 

2009年,由地方出台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便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

 

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以上跨界地区合作规划。

 

2016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了“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在经济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史。尤其是近年来,珠三角各大城市纷纷进入“发达俱乐部”,更是使得“湾区”的整合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比如,在2015年,广州经济总量便赶上了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同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2万美元,正式迈入高收入地区的行列。

 

“湾区”的诞生,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城市的经济差距不能太大。因为,一个区域和一个社群一样,“贫富差距”永远都是个体之间互相融合的第一障碍。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差距过大,珠三角内地几座城市的经济主要是被海外资本,特别是香港(也有台湾)的制造业资本所整合。香港掌控着资金,而内地珠三角城市则是工厂。

 

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城市的经济开始逐渐脱离“低端加工”的初级阶段,诞生了一大批有品牌的自主企业。之前那种单向的整合,开始变为双向的融合。

 

在这期间,一大批港台资本所掌控的低端制造业不断被挤出市场,或者主动转型升级。于是,内地资本开始成为珠三角产业的掌控者。

 

当然,一部分港台资本,比如富士康依然是珠三角产业链的重要掌控者。至今,富士康国际依然是港股上市的公司。

 

于是,港台资本和内资在珠三角的经济版图中变得开始“犬牙交错”,同时进入了双向融合的阶段。这种经济上的不断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得以形成的“经济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国家层面的规划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

 

有消息显示,3月15日,为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邹勇主持召开会议,与广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已将规划编制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下一步,将会同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方面抓紧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