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媒体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民间组织:摆脱国家形象困境的主角

热度294票  浏览29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4月28日 09:38

民间组织和政府组织不一样,它们并不是宣传机器,而是公民社会崛起的代表,因而被外国民众接受程度高。在公共外交领域,民间组织理应是主导力量,是“正规军”的一支。

笔者以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国家形象的改变需要多种因素、多种力量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而民间组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民间组织通过公共外交正在发挥政府外交所不能发挥或者不方便发挥的作用。

在长期的西方媒体视角中,中国经常被刻画成缺乏民主、法治等精神的国家,这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大困境。扭转这种困境是必须的,放任这种困境的存在而不去作出适当、适合的努力是不恰当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可是,到底该如何摆脱?到底要如何向西方说话?到底要让西方民间社会对中国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观感?笔者以为,必须加强民间组织的对外交往工作,让民间组织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作用,事半功倍。我们做公共外交,向世界说明中国,就需要了解西方民间在想什么,他们希望得到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才是他们所不知道的中国,什么才是他们应该知道的中国。我们不能贸贸然胡子眉毛一把抓,以为只要不是政府外交、只要搞对外交流就说成是公共外交,其实不是这个道理,而是要更具备专业性,能够有的放矢,有一说一,能够真正改变外国民众的对外观感。

为什么要大提民间组织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作用呢?因为要想让外国民众接受我们的信息,不能直接采用国内传统的宣传手法,而要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的观点。民间组织和政府组织不一样,它们并不是宣传机器,而是公民社会崛起的代表,因而被外国民众接受程度高。在公共外交领域,民间组织理应是主导力量,是“正规军”的一支。让西方看到中国发展的积极面,一向是一个难题,造成了中国一些连续的外交困难,如果我们还依旧照着旧有思路一以贯之,那么中国国家形象的困境必然继续长期地存在。只有另辟蹊径,方有新天地。

公共外交不是秘密外交,事实上,民间国际交流从来都不是也不应是神秘的。但公共外交的概念兴起以后,民间国际交流应当更多一些针对性,带着公共外交的思维去搞交流,一点一滴地拆掉西方民间社会对华印象的“柏林墙”,打通东西方之间正常交往、正常评价的通道。民间组织在对外交往中积极性、主动性高,相对而言能够较为生动和深刻地把握西方民间社会的心理特点,只要给予民间组织更多的发育和成长空间,给民间组织更多政策保障,民间组织在公共外交试卷上可以给出更为出色的答案。

如今走到世界的哪一个地域,都有华人的身影,虽然很多华人早已“不同文”,但只要我们敞开胸怀,关注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代提供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提供同华来往的平台,他们就能够发挥出他们特有的作用。很多华人已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他们既对当地人的身份有认同感,也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但目前中国相关组织机构对华人华侨的接触面较窄,沟通尚多停留在经贸层面,并没有真正挖掘华人华侨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能量。倘若由民间组织来更多协调、组织华人华侨发挥更多作用,尤其是撬动他们去做非华人的工作,既能够增强华人华侨对祖国的归属感,也能够依靠他们去影响其他族群的对华印象。

除了线下的交往,在互联网时代,也应当关心线上的网络交往。既要有中文的网络社区,让懂中文的华人、中国留学生找到一个交往的平台,也应当协调组织各国华人建立一个华人网络圈,让更多的华人能够知道国内的动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人来做,纯粹依靠使馆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可以让他们发挥一些引导作用,而通过民间组织来搭建这些平台,有助于国家形象在当地的深入。只要民间对华情绪改变,民间对华感观变化,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困境的努力也就可以真正见效。

作者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  韩方明

 

TAG: 国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