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媒体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山未来将建设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

热度270票  浏览25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8月23日 15:34

编者语:8月22日,在中共中山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分组讨论中,与会者认为,中山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基础是相当扎实的,中山目前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扩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惠及面,以及如何提高救助水平。如何完善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灾有所救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我院社会事业研究所所长申群喜教授近日接受中山日报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救助事业应照顾生命感受”的观点。

扩大救助面:建立救助协作平台

市民政局局长韩锡江:在市民政局的统筹协调下,中山市信息化中心正在设计一个被称作 “社会救助协作平台”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将联合公安、教育、医疗卫生、侨务等各个部门,对社会救助信息进行共享,该平台建立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救助,又可避免救助遗漏。该信息系统是中山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一大创新举措,该系统建立后,将成为全省第一个信息化综合性的救助平台,该平台在全国都是一大创新。

提升福利水平:需要全民的力量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建立普惠制的福利体系,政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民间的力量却是一股生力军。中山在改革开放后,率先探索社会力量动员机制。以 “中山慈善万人行”为制度化平台,汇集民间力量促进社会建设,乐于奉献、扶危济困等良好社会风尚在全体市民中蔚然成风。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简海燕:市红十字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山慈善和救助事业当中的一股独立的力量,今后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其公信力,加强组织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成为在慈善救助事业方面,政府与民间交往的重要途径。毕竟,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普惠制的福利制度,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参与。更加公开和透明,是红十字会今后工作努力的一大方向,希望民众对红十字会所即将进行的慈善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

薛晓峰指出,要切实保障“底线民生”。要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要完善贫有所济、困有所帮、残有所助、孤有所托、灾有所救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健全财政投入、社会投资和慈善捐赠等多元保障机制,鼓励弱势群体开展自助和互助,在全社会倡导对弱势群体的接纳、关爱和保护意识。

专家观点】救助事业应照顾生命感受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社会事业研究所所长申群喜教授对中山近年来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表示,因为中山的经济基础扎实,加之慈善文化发达,使得中山的社会救助体系基础建设也相当扎实。无论是在养老,孤寡以及其他方面的救助,中山所采取的措施都是相当到位的。尤其是中山的一些特色救助活动,例如为老人安装的“平安钟”,围绕这一群体开展的社会义工活动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近期,他参与的一项针对中山低收入群体的调查也表明,中山的救济水平正在提高。而且,民间力量也相当活跃,通过企业、社会团体所发挥的力量相当大。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在国内来说,主要是保障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的,随着中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山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不仅要扩大其惠及面,提升救济和福利水平,在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管理理念下,应当改变理念,在缩小困难弱势群体与普通民众的经济差别时,照顾其生命感受,将救助事业转向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从需求上看,低收入困难群体而今需要的也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还有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关爱。救助事业应当给予他们经济关注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例如,在就业条件较好的中山,应当对这部分人群进行适当的就业培训,指导这一部分人群就业,实现其人身价值,这比一切经济上的救助都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