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给力幸福和美中山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山日报   发布者:李君莫
热度294票  浏览34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5月05日 10:52

4 月30日至5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中山市因为已完成中央既定的各项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而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中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结构全面优化、“ 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叫响、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迅速壮大……

文化兴则百业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名城迈出了坚实步伐,实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比翼齐飞格局。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1.69亿元,比增16.8%。2010年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为1.97亿元,增长幅度为29.34%。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中山时,对中山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建设等给予充分肯定。

■文体改革起步早见效快

中山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起步较早,行动迅速,运转良好,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中央、省既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奠定良好基础。

2004年,我市在广东省率先整合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版权)局(下辖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和中山广播电视台(由原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及中山市无线电讯号发射台合并),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中心、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事业单位统归市文广新局管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

而早在2002年,香山粤剧团、市电影公司和市演出公司就全部完成改制;市新华书店2001年8月进行“事转企”改制,2003年从全资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控股有限公司,实现企业化运作。

同时,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整合基本完成。2006年8月,通过对中山市图片社、《中山画报》、《香山报》等平面媒体和中山网实行兼并整合,组建中山日报报业集团,走市场经营、企业运作、集团管理的路子。为更好地为文化服务,适应市场需求,2010年12月,成立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为广东省首例;2010年4月,中山市广电网络整合工作正式启动,同年9月,中山分公司挂牌成立,以占广东省网络公司的11.18%股权比,成为全省继东莞、南方传媒、佛山之后的第四大股东。

■公共文化实现普惠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中山努力构筑“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如阳光雨露般洒遍桂山岐水。

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将“公共文化”作为“八大文化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基本形成以城区为龙头、镇区为骨干、社区(农村)为网络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十一五”以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如2010年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为1.97亿元,增长幅度为29.34%,高于同期的财政收入增长的3.1个百分点。

我市于2005年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年举办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150场以上;全市市、镇(区)、村三级建设文化广场249个,24个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准,成为广东省唯一全部文化站达到省特级标准的地级市;数字电影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实现村村有书屋,全市农家书屋292家,平均每家面积超90平方米,是广东省要求标准的4.5倍,2010年启动“农家书屋”叠加“村邮站”的建设工程;全市有图书借阅点52个,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大巴经常深入全市多个镇区和企业服务,目前正在开发市图书馆与镇区图书分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高度重视外来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广东省率先进行“爱心电影卡”试点工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看电影难的问题。“三乡镇打工者艺术团”由打工者组成,该艺术团成立以来,致力于为打工者服务,九年演出400多场,引起了中宣部调研组的关注。

■特色品牌亮丽夺目

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建设文化名城、擦亮文化品牌、打造艺术佳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领了全市新一轮文化整合、创新和突破。以一号文件下发了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将建设文化名城作为推动中山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着力打造孙中山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文化、公共文化、博爱文化、“三名”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八大文化工程”,以“八大文化工程”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在文化名城建设的热潮中,我市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承办文化活动的路子,扩大文化活动的社会受惠面,近年来先后成功承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国小梅花荟萃、中国合唱节、“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赛、第十五届群星奖、全国文学报刊 “三名”笔会,第二届流行音乐年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涌现出慈善万人行、中山读书月、中山大讲堂、香山讲坛、文化消费节、中山书展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品牌。

中山特色品牌文化活动不仅项目多影响大,且亮点纷呈。近年来我市主打 “孙中山文化牌”和“华侨文化牌”,并作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抓手。“孙中山文化”深入人心,逐步成为省和国家的文化命题。一方面将持续多年的“孙中山纪念周”改为“孙中山文化周”,并将于今年上升为“孙中山文化节”,将纪念活动和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经贸活动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创办“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09年成功举办了首届,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孙中山文化节、“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也被列为广东省重大文化项目,并被写进《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此外,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中山市、黄圃镇、翠亨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生态文化建设成绩突出,2010 年我市获国家生态示范市称号。

2010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中山时,对中山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建设等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12月31日《南方日报》公布的《珠三角竞争力2010年度报告》,认为2010年珠三角开创了中国发展方式转变新路径,报告剖析了珠三角九个城市八大领域转变成果,其中在第七大领域即“文化实力之变珠三角探索中国特色文化崛起之路”中,中山文化竞争力排名在广州、深圳之后,位列第三。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中山建设文化名城大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山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直接或间接地推进了文艺创作。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城市文化文艺氛围十分浓厚。

文艺创作奖励办法接连出台。我市先后制定了 《“孙中山文化艺术奖”奖励办法》、《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奖暨“五个一工程”奖评奖办法》、《中山市文艺工作者出版、展览和演出资助办法》、《中山市文艺作品获国家、省奖项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艺创作奖励办法,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创作,为打造文艺精品提供制度保障。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以“三名”文化工程为主要抓手,坚持精品战略,建立重奖制度,近年来一批文艺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群星奖、蒲公英奖、金钟奖、北京奥运会美术书法作品奖、上海世博会美术作品奖、全国流行歌曲大赛金奖、全国鲁迅文学奖等,2009年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八届鲁迅文艺奖中,我市获奖总量位列全省第三。

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我市通过启动“十百千工程”带动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有15个镇区成立了文联分会,有13个文艺家协会,有业余文艺队伍699支,常年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展览1000多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5000多场。

■产业文化活力十足

文化产业,被誉为21 世纪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5%。同时积极挖掘中山产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地方发展的路子。“镇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文化也日益丰富。

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11.69 亿元,比 2009 年增长16.8%,占GDP 比重为6.1%。着重提升港口游戏游艺、古镇灯饰、小榄艺术品交易、沙溪休闲服饰、南朗名人旅游等特色产业文化的价值。以游戏游艺为龙头的文化娱乐、包装印刷、广播电视等行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的九成以上。

在我市,由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广东省文化厅等举办“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作为常年展会落户中山,港口镇被授予 “中国游戏游艺产业基地”称号,下一步将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坦洲镇伊泰莲娜首饰主题公园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小榄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沙溪休闲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已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大涌)红木家具博览会、中国(三乡)古典家具文化节、中国(古镇)绿博会、广东(民众)水乡文化节、东升脆肉鲩旅游文化节、黄圃食品文化节、石岐休闲文化节等等,也对全市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山目前拥有14个专业镇、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其中灯饰、红木、食品、服装、游戏游艺、花卉盆景等特色产业规模大、技艺精、品牌响,文化内涵丰富。发展产业文化作为中山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是中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山正通过积极争取在中山市建设“国家级产业文化基地”、大力度设立“产业文化专项基金”、有重点地扶持创意产业文化和大力度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深入推进“产业文化化”发展。

TAG: 幸福 中山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