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媒体访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山市社科界代表解读《珠三角竞争力2011年度报告》

热度308票  浏览29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月04日 09:14

2011年12月31日,南方日报推出《幸福九章——珠三角竞争力2011 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幸福中国广东先行”为主题,剖析珠三角地区2011年在转型升级、社会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创造出的鲜活经验,并特邀由珠三角名企高管、海内外著名学者、中央驻粤及广东本地主流媒体资深人员等100人组成珠三角竞争力智库,投票评出珠三角竞争力九大榜单。

在这份榜单中,中山有两项指标位于珠三角9市中前三。其中文化惠民建设方面,中山位居第一,社会管理创新力度上,中山位于第三位。在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方面较为靠后。12月31日,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刘秀莲、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教授、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平、中山火炬职院副院长劳汉生等专家学者作为中山市社科界代表,在市社科联举行座谈会,对《报告》进行解读。尤其对中山未来转型升级等暂处于短板的话题,各位专家描述了突破“天花板”的新途径。

【解读】

■中山两大指标排前三实属名至实归

在《报告》中,在文化惠民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力度这两大指标方面,中山竞争力排名前三。12月31日,各位专家在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时,均表示这是名至实归的。

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刘秀莲说,文化惠民建设指标排名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山近年来的文化发展成就。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山市便开始推出多项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无论是香山文化还是八大文化工程,中山市各类文化机构都十分注重培育强有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为例,该委员会抓住市委打造历史文化工程的契机,积极深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通过深入挖掘香山历史人文资源,编撰和出版了中山各领域的文史资料,生产文史资料系列——《中山文史》5辑,《百年中山文史系列丛书》15种,学术中山文史系列专著4部。

而近年来,中山文化界针对以孙中山为主导的名人文化,以及华侨文化、买办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让中山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中山的社会管理创新力度指标也位居珠三角九市前三。近年来,中山市经济社会建设理念,经历了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示范市”,到“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到而今的“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转变。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平表示,这些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上述理念实现了中山的包容性增长——从目前看来城乡收入差距中山在珠三角城市是最小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流动人口积分入户等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

当然,并不是说中山上述两项内容已经做得尽善尽美。尤其是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多位专家提出了建议。中山火炬职院副院长劳汉生建议,中山在社会管理方面,应加大基层管理人才尤其是社工人才的培养,而张平则建议,中山应该在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方面,多做文章。

【建言】

■转型升级必须要突破两大“天花板”

在报告中,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等指标,中山较为靠后。

但事实上,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山市在“双提升”“双转移”等多方面,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开的信息显示,2011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GDP 将超过2180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将达到41.5%。

在本届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在报告中便提出了未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措施:要推动产业层次由中低端向高端转变,发挥“三个一百”的引领作用,打造更多十亿级,百亿级的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发展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在昨日的座谈中,各位专家对市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表示认同,但专家们认为,未来转型升级有两大“天花板”有待突破。

首先是人才瓶颈的突破。劳汉生表示,产业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转型升级,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将是转型升级的关键。

其次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梁士伦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以“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创下了经济奇迹,但发展至今日,中山各镇区的经济已经是“一镇多品”或“多镇一品”的格局,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各镇区各自为镇,资源严重内耗,产业统筹难以实现,这是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大瓶颈。市委提出的推动经济发展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便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解读】

■以产业集群升级代替企业转型升级

发达的中小民营企业,在过去30多年,成为中山“藏富于民”的最大“功臣”。但随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这些民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方面的限制,一些企业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走得步履维艰。未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上,需不需要做一些改变?

梁士伦说,以前所谓的创品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等提法,的确是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但近几年来,转型升级成功的案例却不是很多,主要原因还是民营中小企业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的短板。从可操作层面上讲,中山的思路应该从推动单个中小企转型升级,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和集群里的龙头品牌;在技术提升方面,中山要在市一级的统筹下,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合作

■翠亨新区规划建设从文化上做文章

“一个平台两大基地”,是中山未来两大主要经济增长点。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尤其对未来的“翠亨新区”充满着期待。未来的翠亨新区产业如何布局?尤其是在当前主城区首位度并不是很高,火炬高新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翠亨新区如何处理好与主城区以及火炬开发区的关系?

梁士伦表示,如果翠亨新区的规划建设从产业层面上去布局,这一思路或许是错误的,从翠亨新区的资源禀赋来看,比港口以及其他条件,它比不上珠海的横琴新区,从土地资源来看,它比不上粤西的茂名(茂名市也正在准备打造一个国家级新区),因此很难从产业布局上获得政策的巨大支持。

“翠亨新区不可取代的资源那便是文化资源,谋划这一新区,应该从文化上去做文章。”梁士伦说,这一文化资源不仅涉及民间,更涉及政治层面和两岸关系。中山完全可以模仿海南的“博鳌论坛”,在翠亨新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论坛,届时,这里不仅是两岸的焦点,更是全球的焦点。          

TAG: 2011 竞争力 中山市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