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热点关注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山市用“生态文明”塑“幸福和美”之城

热度353票  浏览46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2月10日 16:58

编者按:中山从1998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1年获颁“全国生态市”,再到今天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中山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2012年2月10日《南方日报》A08版刊登专题文章,介绍了中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从1998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1年获颁“全国生态市”,再到今天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始终把环保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

尤其是当前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遇到“天花板”之后,中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并积极实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用“生态文明”的钥匙开启“幸福和美中山”之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珠西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1月5日,中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工作意见》1号文(以下简称“1号文”),吹响了全面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集结号”,并力争201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碳排放强度小于0.4吨/万元,全面达到国家相关指标要求。

发展保护齐头并进:五年投170亿元建12项生态环保工程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一直以来,中山市坚持绿色理念,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

垃圾处理是目前我国城市的痼疾。对此,中山市高起点规划了三个组团式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对全市城镇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目标。

中山市实行生态环保基础建设全市“一盘棋”,制定实施生态环保建设规划,实现城乡生态环保设施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同考核。并按照“村收集、镇储运、市处理”办法,投入23.8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3100吨的北部、南部和中心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水是生态安全、生命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中山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重要基础工程,并实施工业污染源“进园进区”,建设五金电镀、印刷、制线漂染等行业集中处理区和污水处理设施。

目前全市所有镇区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建成66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能力9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87.5%。中山市镇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先进经验也因此在珠三角推广。

不仅如此,中山还把保护环境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近五年来,中山在建设绿化美化、内河整治、湿地恢复等12项生态环保工程中累计投入170亿元。目前全市18个镇全部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6个镇成为国家生态示范镇。

此外,在“十一五”时期,中山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考核全省第一,并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检。2011年7月,中山又成为唯一地市级国家生态市。

创新绿色发展模式: 以生态文明破传统发展模式“天花板”

多年来,中山先后获得了“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市”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该市坚持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好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

面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天花板”,中山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要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探索科学发展幸福建设新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成为其中的一把“钥匙”。

在去年年底的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把“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永葆中山碧水蓝天”作为未来五年“六大战略”之一。薛晓峰表示,坚决守住蓝天碧水的底线。

“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培育低碳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薛晓峰说,“不仅要强化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还要强化自然风貌优化保育,把蓝天、绿地、碧水、青山永远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市长陈茂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施绿化美化、碧水蓝天、节能减排、秀美村庄的生态文明四项工程作为九大工作之一。

绿水青山是建设幸福和美家园最重要的资源。如在“碧水蓝天”工程中,中山将全面加快治水工程,启动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并按照“截污、清淤、补水、拆违”的总体思路,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岐江河一河两岸三年整治工程,力争早日让母亲河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让市民重圆“中流击水”的好梦。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德政工程改善生活泽被后世

1号文中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点,这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群众生活、泽被后世的惠民之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中山的核心竞争力、特殊生产力、可持续发展力,中山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这既是一项尽为民之责、谋为民之业、行为民之政的德政工程,又是中山市委市政府落实汪洋书记“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的重要践行。

2012年是中山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的启动之年,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低于0.6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7吨/万元,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515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低于0.4吨/万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内河涌水质达标率8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

而到2020年,生态经济体系全面建立,清洁生产水平、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与自然基本和谐相处。

“山青青,海蓝蓝。天朗朗,地肥肥。树绿绿,花香香。人陶陶,心醉醉……”这首由薛晓峰作词的《和美》歌曲,勾勒出“幸福和美”中山的景象。而要实现这一蓝图,中山不仅需要建设绿色产业和能源体系,还需要建设环境安全维护体系,以及绿色人居和消费体系、绿色理念宣教体系、绿色行政体系。

TAG: 科学发展观 市委市政府 文明 幸福 中山市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