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市域经济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高校突围能否点燃创新引擎?

热度266票  浏览240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7月31日 17:08

按语:对于中山高层次人才无法集聚,已有高校载不动创新发展等问题,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长梁士伦认为,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溯源,则是中山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支撑服务力度不够。


  630日—7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赴佛山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开展专题调研,强调要立足服务广东发展,密切结合产业需要,以超常规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流工科大学,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珠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的中山市,正处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胡春华书记有关指示精神为中山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起目标、指明了方向。

  729日,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在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指出,要抓住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契机,采取切实措施,引进12所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大学落户中山。通过院校与政府共建、院校与企业共建、企业自建等形式,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这一信息让中山各界人士感到振奋,他们表示,“中山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春天来了!”据了解,中山市正计划构建新型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已有多批国外高校负责人到访中山,并提出合作意向。

一、已有高校载不动创新发展

  “中山大学不在中山?”对外地人而言这是个疑团,对中山人却是一种尴尬。因为知名高校的缺失,“国父故乡”的魅力少为人知,经济乃至城市的发展亦缺乏充足动力。

  王春旭,中山火炬职院院长。1994年,他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第二年来到中山探亲,被当地环境吸引,毅然辞掉了海南某高校的工作来到中山党校。此后,他经常向同学推介中山这个城市。遗憾的是,想来的人依然很少。寻找原因,他发现是因为没有一所综合型知名高校,高层次人才无法集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问题愈发突出。高校对中山的影响已不止于知名度和人才引入,它开始制约中山的产业和专业镇发展。由于中山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可供新开发土地极为有限,依靠劳动力、资源大规模投入的要素推动型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虽然政府已多方努力,希望破解难题,但部分专业镇转型升级仍“在路上”。

  分析原因,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溯源,则是中山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支撑服务力度不够。“中山只有6所高校,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梁士伦说。

  他的观点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2012年中山“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指出,中山高校很少有可以对口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成果。同时,因为缺少国内著名大校大院大所的支持,中山的产学研多以企业到外省市通过“招才引智”的途径建立起来,这样的方式存在各种问题。

  “如今中山的问题和20年前的深圳如出一辙。”有专家说,深圳亦曾有过经济呈现疲软,发展后劲不足的经历,在另辟蹊径,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后,状况得以改变,并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


二、借新契机重构高等教育体系

  一所名校不仅可以培养人才,提升城市首位度,还能成为创新发展的源动力。鉴于此,中山希望借助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次机遇,重构教育体系。

  中山可否效仿深圳进行改革?近年来,中山各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高等教育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我们以前仅将其当成民生问题来对待,错失了各种发展机会。”一位教育界人士认为,若不能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地位,依然不会跳出发展困境。

  他表示,过去30年,中山错过了两次高等教育发展的机会,包括与中山大学失之交臂,既欠下了教育账,也阻碍了经济发展。

  以本科教育为例,1986年,中山大学孙文学院成立。该校不仅起步早,先于东莞理工学院和佛山科技学院(组建),而且有中山大学为依托,在当时的广东较有知名度。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几年后中山大学“撤股”,不再与中山市政府合办孙文学院。

  直到近年,王春旭等人对“中山大学不在中山”仍耿耿于怀,并希望弥补这一遗憾。他们认为,要解决中山经济发展问题,建设新型专业镇,必须补齐高等教育缺失的短板。

  中山市委、市政府亦看到了高等教育缺失给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一直在谋划突围路径。

  201211月,中山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计划在板芙建“香山大学”。今年328日,又与省教育厅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欲引入省内知名高校为中山培养高层次人才。

  在729日召开的市委全会上,薛晓峰提出,要抓住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契机,采取切实措施,引进12所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大学落户中山。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新型专业镇建设需要一大批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因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关乎中山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全会上,多位教育界人士建议,要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重新完善和构建高等教育的体制和体系。


三、引进国外名校服务现有产业

  1934年,孙科秉承父亲孙中山的遗愿,创办了中山纪念中学。这所学校已成为中山,乃至中国中学教育的标杆。受其影响,中山人希望引入外援,使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共同“突围”。

  “薛书记的报告有3次提到高等教育,比如,要积极吸引高等院校、高端科研机构、高端人才等资源进驻,辐射带动全域中山创新发展;要引进12所国外知名高校等,这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指了方向。”在全会分组讨论中,有教育界人士透露,去年10月以来,中山市频繁向国外高校发出邀请,希望引入世界排名靠前的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据记者了解,这个新型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学术型综合大学、应用性科技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按照初级计划,将从国外引进1所综合型大学、1所应用性科技大学和2所高等职业学院。引进的应用性科技大学以新能源、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学科专长,高职院校应以船舶、服装、电梯、灯饰、五金等为学科专长。

  另外,中山还计划将1所现有的学院改造为应用性科技大学。同时,撤并几所规模小、设施设备差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所国外高水平高等职业学院。该学院同时开展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培养。

  知情人士称,新体系针对中山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对不同层次大学的功能进行区分。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性科技大学主要服务于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其中,综合型大学为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高科技创新成果,使产业获得不断的创新能源;应用性科技大学为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对综合大学研发的高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组装、改进和孵化,使科技成果产品化和商业化;职业院(学)校主要服务于‘一镇一品’传统产业,其中,高职院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支持,中职学校为新型专业镇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我们引入的学校和借鉴的体系,一定要符合中山特色,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型国际化体系。”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新型的教育体系不仅是为了发展教育,更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

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中山签订框架协议,拟设立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

  近日,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会见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书记冯培、校长曹卫东等一行,双方就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交换意见。会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还与中山市政府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拟在中山设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基地,培养立足珠三角、面向世界的本土化旅游从业人员。

  据了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除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也发展出较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冯培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旅游产业正面临转型,对于人才也有新的需求,该校准备在中山设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华南人才培训基地”和“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南方分院”两个机构,为周边地区输送和培养酒店、旅游相关产业的人才,从而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陈良贤表示,高校办学和研究需要更“接地气”,通过合作将可以为双方带来共赢。他说,中山对外开放程度高,需要依靠国内外高校更多地引进和培养对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优质人才,中山作为伟人故里,发展旅游业也有较佳的基础和前景,双方合作办学具有良好土壤,希望该校进入中山后能够助力本地的人才培养和经济转型升级。

四、“借鸡下蛋”比自办高校更重要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我国现在的高校就是一只母鸡,只会下蛋,不会孵蛋。中山若能拿到大母鸡下的蛋,将其孵化出来,比抓回一只母鸡更好。

  从目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中山的高等教育与周边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不意味着要再办一所大学。办大学不是地方政府的强项,从零开始办也不可取。在目前的格局下,短期内办成一所高水平大学也不现实。

  中山可以从长远谋划,弄出一套好的办法,通过合作办学引入国际、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要先做好窝,打通和理顺各方面的机制体制,利益关系,优化生态、人才等环境,要思考如何让利,如何真正为投资者服务。

  同时,中山还要想方设法提高“鸡蛋”的孵化率,使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更高。另外,还要将家门口的“菩萨”伺候好,这样才能再引入更多“菩萨”。要做到这些,我认为中山要走的路并不平坦,也很漫长。

五、深圳辟蹊径引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

  从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开始,到着手建设“小而精”、专业化、国际化的特色学院,深圳的高等教育路径越来被关注和认同。其探索和突破,改变的不仅是深圳自身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思维和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深圳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来,深圳明确提出通过自主创新战略,提升产业结构,打造深圳质量,把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并跟深圳的产业密切结合,重点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2011年,深圳市华大基因学院揭牌成立,标志着首个以培养硕博层次人才及开展国内、国际基因科学相关高端培训为办学宗旨的特色学院在深圳诞生。此后,深圳大学光启新材料特色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相继揭牌、筹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市场和产业化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前沿、新兴领域输送更多的专业创新复合人才。

  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深圳并未忽略职业教育。通过合并、升级、新建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批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院校,发展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瑞士等先进地区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深化校企合作、创新招生招工合一的学徒制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集团化办学等。

  在高校校园选址方面,深圳采用集中选址与分散选址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国际大学城落户龙岗区。为此,龙岗区教育局在全国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率先成立了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教学管理科,配备了多名具有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同时,龙岗区还制定了《特色学院推进方案》,规划龙岗依托大运新城、华为科技城、坪地低碳城、平湖金融基地、宝龙高新产业园、李朗电子商务集聚区等优质产业载体,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显示技术、新材料技术、微电子、金融、时尚运动等特色学院建设。

TAG: 创新 研究院 中山市 高等教育 专业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