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热点关注 >> 城乡统筹试点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全域中山”露峥嵘 城乡统筹新蓝图

热度379票  浏览40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9月01日 10:35

综述

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创城乡统筹新局面

    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我们用改革开放破解了效率难题,那么,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则迎来了一个用改革破解民生难题、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阶段,其衡量机制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越是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越能体现发展成果共享,越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让全体成员握指成拳,协力共进。

    中山是不带县的地级市,独特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势,让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有了硬实的底气。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缩短了公共产品的输送路径,也让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诉求呼声弥急。

    中山没有让人失望。当年,孙中山先生阐述了 “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的理想追求,数十年后,伟人故里把“大同之城”的目标逐步变成现实,只不过,我们称之为“全域中山”。如今,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酝酿出了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山模式”。

    中山城乡差别近年来正逐步缩小,去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7∶1,城镇化率达到86.7%。市财政六成、新增财力七成投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压在当今老百姓心头的五块石头,在中山人这里变成了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居住方面,除落实国家低收入户籍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外,中山积极开展农民新村建设,至2009年,全市建成63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并开始深入探索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房的“两分转换”做法。

    就业方面,中山坚持对各镇区放权让利,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为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2002年,中山在全省率先提出对几类困难群体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随后又一步步落实全民创业计划,实施青年创业工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教育方面,中山是省教育强市,全部镇区成为省教育强镇。部分镇区推行12年甚至15年义务教育,全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普及率均达100%。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准。

    医疗方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无到有,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做到“小病在家门、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

    社会保障方面,中山以“三个一”工程为基础,编织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城乡居民都有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一个就业创业机会。

    当《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中山定为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当先行先试的流动人口积分入户制度通过全国 “两会”传递到神州大地,我们并不感到意外。这既是鼓励,也是敦促——继往开来,让我们在探索之路上奋进、再奋进。

公共部门竞争力报告

创新之匙开启一体化大门

    东风吹,战鼓擂,改革的"金牌"一道接着一道来。

    2007年,中山全面启动总投资近30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涵盖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全民安居、环保生态、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城乡防灾、旧城改造十大方面,让公共服务领域全面开花。"十大民生工程"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它是在全市范围内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领域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也为"三个适宜"和其他后续故事埋下伏笔。

    2008年12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颁布实施,其中,中山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试点。很快,中山市委、市政府就以《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作为向上级的回应。意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将公共服务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由户籍人口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管理"五个一体化"水平。

    2010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改革稳定的意见》以中委1号文的形式下发,进一步明确用10年时间实现农村发展改革"两级跳":2012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消除城乡差别,城乡现代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均等化。

    2010年4月,我市又出台《关于设立城乡一体化示范点的工作方案》,将火炬开发区、西区、小榄镇、南头镇、沙溪镇、三乡镇等6 个镇区列为中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点。要求试点镇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率先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在积累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带动全市其他镇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就在这个8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 (2009-2020年)》,拟用12年的时间,投入24812亿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件将我省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定为两个大类八个方面:基础服务类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基本保障类的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并分别制定了明确的均等化目标及实施路径。

    更多的公共服务,将逐步在更广阔的范围实现均等化,从而惠及更多的人群。敢为人先的中山人,提前迈开了这一 "无差别"探索的脚步。

    接下来,不妨从中撷取几个篇章,管窥一下中山如何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用一把把创新之匙开启一体化的大门。

片段一:

从宅基地换房到"市民意识"

    在小榄绩西社区,有一个特殊的商品住宅小区--联祥花园。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高耸的路牌广告,有的,只是工人施工作业的紧张气氛。

    联祥花园是小榄镇首个居民集中建房的项目,去年3月开始动工。目前,该项目首期工程共8幢楼房已全部封顶。近15万平方米的住宅,将于年底交付使用。联祥村的大部分村民,将搬进这些气派的大楼,正式成为中山"退地上楼"的首批吃螃蟹者。他们未必都知道,自己即将迈出的,是划时代的历史步伐。

    2006年,小榄镇政府的一纸文件,让联祥这个自然村沸腾起来,160多户村民为维护对宅基地的支配权而聚集到了一起。谈判的过程旷日持久,但效果积极。最终达成的协议是:愿意"上楼"的村民将已分配的宅基地退回集体,由社区统一规划,以住宅小区形式集中建房,小区建成后可分得商品住宅,居民每退回1平方米的宅基地,就可兑换0.6平方米的单元住宅;不愿"上楼"的居民,社区重新划定一片土地,供他们作为宅基地使用,而腾出来的土地,今后将重点发展指定的产业。

    绩西社区负责人认为,无论是从推进"三旧"改造、节约土地方面来看,还是从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民居住习惯来看,联祥花园的试点工作都是非常成功的。

    "退地上楼"最大的成功,或许是对农民安土重迁意识的改变,这是破除祖辈观念藩篱,培养"市民意识"的新突破。对于有着统筹城乡一体化必胜信念的中山来说,除了在物质条件上让农民享受与城乡居民同样的待遇外,还要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培养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意识习惯;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让大家摆脱对集体经济、土地生产的依赖,并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片段二:

"关爱铃"摇响社会保障福音

    今年5月2日,三角镇74岁的独居老人陈伯突然血压升高导致头晕呕吐,情急之下,一位邻居按下了几天前刚安装的"关爱铃"话机。仅7分钟后,救护车就到了家门口。住院五天之后,陈伯康复出院。

    据了解,"关爱铃"是三角镇海归企业家卢林发研发的产品,率先在该镇试点成功。今年3月起,该镇免费为全镇5000多户家有65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安装 "关爱铃"话机。老人若需要紧急服务,只需按下一键便能实现。同时,"关爱铃"还开通与中山市120急救系统无缝连接的服务系统,这在广东省内尚属首例。

    空巢老人如何获得有效的保障机制,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各地政府的一个难题,各种保障服务办法也层出不穷,诸如居(村)委会定期上门服务、志愿者结对帮扶等,虽然有效,却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去年以来,我市就发生过几起独居老人在家过世无人知晓的事件,经新闻媒体曝光后,引起一片唏嘘,也让为"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救助保障的迫切性急剧升级。而小小的"关爱铃"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答案。如今,"关爱铃"在越来越多的镇区得到应用,有望在全市推广。研发"关爱铃"的卢林发,也实至名归地成为我市首届"十大创新人物"之一。

    在中山,像"关爱铃"这样的故事还不止一个。今年,我市将为全市12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装"颐老一键通"。长者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按下"一键通"按钮,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受理中心受理后,由话务员通知提供专业服务的服务总队、志愿者到老人家中代办紧急事项或服务。"颐老一键通"安装后,将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如煤气更换、房屋漏水、大米吃完了等日常生活问题,预防突发事件。

    从"关爱铃"到"颐老一键通",折射出我市社会保障不断精细化。

 

 

片段三:开了大嫂工作坊又办企业社区车间

    幸福是靠双手创造的,要劳动致富,首先要有工作。中山开展各种举措,促进全民就业、创业,达到了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壮者有其营”。

    从2006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将就业工作向社区延伸,由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市妇联,探索设立“大嫂工作坊”,提供电子产品装配、玩具安装、服装剪线包装、褶胶花、衣帽加工、手袋加工、纸盒加工、街道清洁、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帮助社区群众灵活就业。由于有些工作技术要求极低,一些老人家、残障人士也能胜任。南头镇的梁女士,原本身体患病,后来通过一年多的“大嫂工作坊”劳动,每天和姐妹们有说有笑,不但补贴了家用,连病情也好转了。

    除“大嫂工作坊”外,市劳动局、财政局和市妇联大力扶持设立社区工作坊、企业社区车间,让更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和创业。企业社区车间由企业把“车间”设在村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并且享受企业员工的医保、社保待遇。

    据统计,2009年,我市通过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新增就业10.6万人,培训6.8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9%,大嫂工作坊、社区车间和农业工作坊等帮助1万多人就地就业。

 

片段四:

半数考生上本科背后的教育高位均衡

    今年广东省实施高考新方案,我市没有半点“怯场”,不仅实现了平稳过渡,更用成色十足的成绩擦亮了“省教育强市”的招牌:本科以上上线人数、重点本科上线人数、高分段考生人数、专科(含高职类)以上上线人数、各科类平均分、免试保送生人数等六项指标强劲增长;过半考生拿到本科“入场券”,录取率为50.8%,比全省高出17%;纪中、市一中等拔尖名校继续领潮争先,其他学校上升势头也相当迅猛,如沙溪的龙山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62.2%,增幅达到惊人的22.6%,完成市下达任务指标的413.8%……种种可喜现象的背后,是中山教育所体现的“高位均衡”。

    一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先后出台了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等一系列文件,全力推动我市教育均衡、健康、快速发展。

    高位不易,均衡更难。中山却愿意迎难而上。1997-2002年,中山在全省首先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2003-2009年又展开第二轮,通过撤并、新建中小学,让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基本接近;在师资水平方面,通过“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形式,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在教育保障方面,中山在全省率先启动制度化扶困助学工程,建立扶困助学“无缝覆盖”工作机制,对贫困学生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的全程资助。

    中山持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事业年度计划,大力扩充公办学校学位,为流动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办学位,同时积极鼓励发展以外来务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民办学校。在省内率先探讨流动人口积分入学制度,发出了推行基础教育均等化的时代强音。

    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目前,我市镇镇建有图书馆,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准。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强有力的制度推进,使我市教育实现高位均衡发展,全部镇区成为省教育强镇。2008年12月,《人民日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专程来中山采访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成就。中山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通过人民网直播,在国内产生了良好反响。

 

片段五:

公交姓“公”,立下改革“军令状”

    公共交通,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中不算出类拔萃,相反,它是受诟病、“拍砖”较多的对象。须知道,在行政区域不大的中山市,市民对城市公交的期盼值、评判标准肯定都要高一些。在民众呼声日高的情况下,2009年10月,我市出台《中山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方案》,再一次坚定了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这颗“定心丸”的作用无疑是立竿见影的。今年以来,市民已经注意到公交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比如,首批“喝”天然气的“绿色公交”上路,首条城区到镇区的公交快线开通,都让看惯了公交老面孔的市民耳目一新。当然,最大的改革力度,还要数政府收购民营公交,年内实现“国进民退”。

    困扰群众的公交问题,与民营公司“诸侯割据”、各自为政不无关系。民营公司看的是经济效益,政府则注重于社会服务。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公共交通将公益性放在首位,收购民营公交实质就是拿财政购买公共服务,以达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目的。民营公交统一收编后,将对所有车辆进行大修,按照市公交公司的管理模式发展,安装中山通IC卡设备和变更线路编码等。同时,公交线路将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规划,使其更加合理科学。

    有理由相信,收购民营公交、实现公交管理“一盘棋”,是政府有关部门对老百姓立下的公交改革“军令状”。长期变而未达的局面,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近日,我们又欣喜地看到了改革的新成果——据了解,我市公交系统将进行三大改造:增开部分夜班车,司机服务水平将交市民评价,全城公交车实现“一卡通”。这些好消息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引发了新一轮的网上讨论。有如此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改革氛围,中山公交明天一定更美好。

片段六:

“平安中山”名不虚传

    公共安全,不像其他公共服务那样给老百姓带来直接的物质享受或精神享受,但它却是其他公共服务产品得以顺利输送的根本保障。

    生活在中山的人们很幸福,因为这里是全国文明城市。从广州一家高校毕业、到中山工作三年的小仪说,她以前在广州的时候,从来不敢挎着手袋在路上走,逛街的时候恨不得背后多一双眼睛;但在中山她一点也不怕,从来没有目睹过街头飞车抢匪把受害人拖出数米的场面。

    平安中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遍布全市城乡的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是2007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平安中山”的一项内容,一期主体工程包括3000多个监控点,于2008年4月建成,在全省率先通过验收。“电子眼”上岗后,各镇区的发案数直线下降,破案率则有效提升。

    “向科技要警力”,如今已是中山公安的一面旗帜。电话、QQ、微博……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警民互动,让中山老百姓安了不少心,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从“十大民生工程”提出的2007年迄今,中山公安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公安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另外还获得“全省公安机关‘创平安、迎国庆’重点打击行动综合第一名”、“全省公安机关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多类奖项。

 

观点

多层面推进公共服务促优者更优

 

    去年9月,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在全省21个地级市开展公共服务公众评价调研,并于今年1月发布调查报告。在这份有些“严厉”的调查报告中,我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全省第五,整体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公交、医疗、金融等则属于需要提升的层面。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常务副院长梁士伦在接受中山日报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最重要体现,中山在这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对于部分还滞后于市民需求的民生服务,今后要有的放矢地多层面推进,促使优者更优。他举例说,市民对公共交通的意见,主要是因为路网的等级、通达性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有差距,公交车班次、价格与市民期待值有落差。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继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并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供公共服务。

    此外,有些公共服务之所以群众满意度不高,并非因为建设滞后,而是老百姓的传统观念有待转变,要从制度上、服务上引导,让群众接受。这方面,医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市博爱医院院长王莹在近期一次座谈会上讲到,大医院和一般的医疗服务机构不能一线划分,要体现层次、有所分工,把治疗重病重症的医院和社区基本医疗区分开来。她认为,市民一般的感冒发烧完全可以在社区诊治,但事实却是很多人大病小病都往市区的大医院跑,造成医院人满为患,市民自己也感觉“看病贵”。其实,我市卫生服务站已经遍布各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走在省内前列。可是,由于卫生服务站是新生事物,一些市民对其认同度不高。

    据此,省情调研中心的专家建议,应加强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功能,限定社区医疗服务范围,建立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技术指导、人才支持、诊疗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社区首诊制和转诊制度。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能,全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个人健康动态电子档案,将看病情况、用药情况、医保情况等各类数据都归入档案。

 

关键词

【博爱名城】

    中山是伟人故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思想,积淀、化育了“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现代中山人精神。这样的精神融入了中山人的血脉,使得广大干群在新时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树立共同信念,奠定思想基础。而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又让中山走出了新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以工哺农】

    “以工哺农、利益向下”,这是中山人耳熟能详的词句。扎根于镇村的民营企业是内外源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大力发展镇村经济,有利于增强镇村经济实力,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工业强镇”战略,“富村”战略,中山各镇村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并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很强的富镇、富村。荷包实了之后,市、镇、村三级共同承担起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为中山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村改革】

    中山通过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和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构建了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为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改革动力和体制条件。中山农村基本制度创新最重要的三大步是:全面开展并完成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村一级集体经济统一核算改革、稳步推进“村改居”。

    【扁平管理】

    地级市直管镇区,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行政效能。整个政府管理体系随着体制的“扁平化”,有效缩短了公共产品输送的路径。同时,拥有了更大经济自主权的镇区,发展活力得到激发,镇区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撑和增长源,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城乡之间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城乡工农产业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来源:中山日报

TAG: 城乡 蓝图 统筹 全域中山 峥嵘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