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你的位置:中山市经济研究院 >> >> 市域经济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转型快车道上的“慢逻辑”

热度312票  浏览29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1月28日 21:51

编者按: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山逐步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特征的专业镇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广东乃至全国知名的专业镇,经济总量在广东省连年保持第五的地位。 成就虽然喜人,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山正面临着外贸形势日益严峻、土地资源日渐枯竭、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境压力日渐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各镇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无疑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山腾飞,镇区先行。目前总体上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中山各镇区发展是否均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潜力如何?如能够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测评,显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镇区间的有序竞争,促进创新发展。为此,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立足于中山专业镇经济研究发布“中山市镇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并以南方日报作为此份报告的独家发布单位,全方位展示中山市各镇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质量以及潜力。

 

    ■高端声音

    “中山的转型升级已露出希望的曙光”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即使改变排名,也要忍受阵痛。这并不是说我们自甘被别人超越而无动于衷,而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改变经济增长的结构。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山已遭遇到传统发展方式的天花板,而最根本的出路是创新发展,基本着力点是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正确处理好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服务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培育龙头企业与发展配套企业、激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政府与市场等六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向型向内需型、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上半年,我市在实现多项经济指标增加的同时,还实现了用工人数和能源消耗两项指标的降低,其中用工人数减少7万人。这表明,我市的转型升级已露出希望的曙光。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

    “专业镇要在产业集群创新升级上有新发展”

    “现在怎么看”和“下来怎么办”是全市上下最为关注也最为迫切的重大课题,要清醒认识到中山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明确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根本出路的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全面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中山必须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重点发展增长潜力大、根植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引领作用强、产出效益高的重大产业项目。

    专业镇要在产业集群创新升级上有新发展,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要在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有新建树,在产业链、服务链、效益链上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陈良贤

    初冬里的中山,越发充满活力。

    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悦之情,正在桂山岐水间广为流传;全市各镇区热火朝天的干劲,像春天的绿叶般迅速生长。一场由24个专业镇区共同发起的聚变效应,此时已经在伟人故里持续发酵,进而推动产业集群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实现全方位升级。

    而在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上,中山自有其“慢逻辑”:慢下来,一解积压多年的痼疾,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产业聚变前夜的阵痛,必需经历,方可大成。

    此时,曙光已经悄然降临,只待破晓一刻。

    看似慢,协调发展成典范

    在喧闹的当下,低调的中山略显沉默。因为他们只求应然之事,绝不凌空虚蹈。

    确实,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正是应循着朴实的个性,24支中山舰队顺势而为,敢闯敢干,最终开创出独特的中山模式:

    它们当中,有经济发展一马当先、多个指标遥遥领先的火炬区。单是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便高达1355.5亿元。目前该区的临海工业园有39个央企、民企项目,这些项目达产后,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税收超过100亿元。

    它们当中,也有服务业等多个指标领跑全市的东区。现入驻该区的服务业企业有6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210多亿元,就业人数约为3.5万人。目前,该区的三产比例为0:17.4:82.6,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它们当中,还有承载着中山蓝色梦想的潜力大镇南朗。在中山市“行政区”向“经济区”跨越,进而实现市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它迈开了首创性的一步,今年中山328期间招商选资超百亿元。

    当然,还有数不清的舰队身影,在那些热火朝天的年轮中,以惊人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书写出一个个令人叹服的传奇。而所有的这一切,通过38个指标汇集于2011年,便成为这份沉甸甸的竞争力报告。

    数据并非冰冷,指标并不抽象。若横向与周边城市对比,从中,可以清楚窥探到这座城市温暖人心的发展理念:

    藏富于民。近年来,中山大力引导和鼓励创业致富,全市民营经济、草根经济占经济主体的比重达到80%以上。就镇区而言,小榄90%的群众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古镇60%以上的农民变身私营企业主。

    统筹城乡。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中山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6∶1,达到全省最小,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初步形成。

    社会和谐。缘起于小榄镇的积分入学入户制,如今已经普及到中山全市乃至全国。中山还继续通过举行“同是中山建设者”活动,探索把住房、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积分制管理,将户籍人口的权益逐步向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延伸。

    看似慢,协调发展成典范。无论是中山自身,抑或是24个镇区内部,不同的发展模式最终立足于“民生幸福”,便成为了此份竞争力报告的核心论调:经济发展指标各有差异,但最为基本的民生指标,在多数镇区却保持了均衡状态。部分先行镇区则是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

    医痼疾,坚冰不破难腾飞

    在裂变的前夜,务实的中山必需慢下来。一解积压多年的痼疾,方能成大气候。

    这是现实使然。依托过去三十余年来的闯荡,今日中山的24个镇区,已然各成气候。然而,各个镇区间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存在多年的痼疾,已经极大地阻碍了中山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此次各大镇区的竞争力指标排名中,便可看到端倪:

    第一,土地资源匮乏,产出效益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山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最新的国土规划显示,目前全市可开发土地资源为300.85平方公里,为总面积的17.13%,各镇区的平均可用土地资源为12.86平方公里。

    然而,各镇区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南朗镇、开发区、民众镇、坦洲镇、港口镇这5个镇区的可用土地资源为157.99平方公里,超过全市的一半;其中南朗镇最为富裕,有48.24平方公里。目前,全市不少镇区的可用土地资源也接近极限,有10个镇区少于10平方公里,最少的是南头镇,仅为2.81平方公里。

    从数据来看,各镇区未来发展都将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土地资源储备有限、后续发展空间不足、已开发土地效能不高、土地整治和优化利用难度大等共性难题,“土地问题”成为制约中山各镇区经济再上新台阶所面临的关键“瓶颈”。

    第二,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中山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特征的专业镇模式,是一个过于依赖土地及劳动力资源、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市场主体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是土地消耗多、效能低,创新不足、模仿过度,劳动消耗多、知识技术含量少,市场主体多、大企业少,产能高、层次低,产值高、附加值低。

    从测评指标看,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只有三角镇、火炬区、坦洲镇、东区的在20%以上,其中最高的三角镇为43.5%;有18个镇区在10%以下,而大涌镇2010年和2011年没有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的统计值。可见,大部分的镇区仍以传统工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

    第三,镇区差异较大,亟待整合发展。镇区发展的比较表明,无论是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潜力,还是综合发展力,24个镇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全市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镇区间发展并不平衡。

    比如,衡量发展水平的12个指标中,最大值超过最小值10倍以上的就有8个,相差最大的竟然超过64倍之多;衡量发展质量的12个测评指标中平均水平超过最小值2倍以上的有4个,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最大的达到将近27倍;衡量发展潜力的14个测评指标中相差最大的达到128倍,增速指标中有将近一半的最大与最小之差超过50%。

    凡之种种“坚冰”,已然成为阻碍中山实现腾飞的最大障碍。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即使改变排名,也要忍受阵痛。这并不是说我们自甘被别人超越而无动于衷,而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改变经济增长的结构。”

    确实,只有清除掉所有障碍,才能顺应全世界已然兴起的全新产业浪潮,实现整个中山的产业聚变。而短期的阵痛,只是必经历程,犹如万里长征中的小插曲。

    谋新篇,危中寻机创模式

    在变革的未来,奋进的中山需勇当责任。危中寻机,必将重塑领航未来数十年的新模式。

    只有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和美的中山模式,在过去数十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津津乐道,引用薛晓峰书记的话说,那便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百姓幸福感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使百姓大饱口福、笑口常开、交口称赞、众口可调”。

    放眼未来数十年,昔日的发展模式已然滞后,曾经成熟的产业集群生产模式也早已被全新的产业浪潮打破,如何危中寻机,重塑优势,成为眼下中山自上而下均必需竭力探讨的大难题。

    就算是中山一直引以为豪的环境问题,从此次报告中,也可以看到压力的重担:

    中山属于能源资源严重匮乏地区,能源外向依存度极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全市能源消费量从2001年的437.27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1071.6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4.5%。在中山市的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电力消费量从2000年的54.54亿千瓦时增长到2011年的198.5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2%。

    从能源结构看,中山市目前能源供给的外部依赖性较强,电力消费的超过40%直接通过电网从市外引进,为缓解用电压力,已经连续多年不得不通过简单的“限电”方式来应对电力瓶颈,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比较集中的镇区。同时,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多,导致中山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粉尘、水污染日益严重。

    在节能减排压力日趋上升的形势下,继续发展中低端的制造业显然难以为继。如何通过制定更加明确的促进低端产业、高耗能产业转移和淘汰步伐的政策举措,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节能环保之间、城市拓展与青山绿水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摆在中山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旧有优势早被打破,新生优势仍未建起。在全市产业真正迎来聚变的前夜,中山确实“快不得”。但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场由24个专业镇区共同发起的聚变效应,此时已经在伟人故里持续发酵,进而推动产业集群和整个经济结构实现全方位升级。

    三祖僧璨《信心铭》有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面对复杂之时局,人们不免喧闹、动摇与慌乱,但中山淡定如常。

    志笃者,至道不难。依托三十多年的辉煌经验,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转型快车道上做好“慢文章”,潺潺溪水最终能汇聚而成产业聚变的大潮,进而席卷这片激情四溢的热土。

    彼时的中山,必将实现全新的辉煌。

    ■数据支撑

    由中山市经济研究院携手本报独家披露的中山首届镇区竞争力报告,以“中山市镇区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为基础。其数据来源十分丰富,且许多数据均为首次公布

    该研究通过数月的广泛调查,从中山市各有关部门和镇区收集相关数据,以系统性、可操作性、引导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从六十余个指标中选择了38个指标构建起了中山市镇区综合发展力测评指标体系,利用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山市24个镇区进行了综合测评。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山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国内其他相关评价体系,市经济研究院分别从发展水平(12项指标)、发展质量(12项指标)、发展潜力(14项指标)和综合发展力(38项指标)四个维度,利用2011年度的统计数据对全市24个镇区进行了综合测评和排名。

    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发展规模指标,发展质量主要反映人均、效益和结构指标,发展潜力主要反映增速、可开发用地、人力资源和对未来发展起主要促进作用的指标。
 

TAG: 广东省 经济 中山市 资料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